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94节(1 / 2)





  周玉竹这个丫头是自己勤快懂事,俞老太都是夸过的,自然是没事,俞国军他们兄弟几个要种地,现在还要帮着村民做技术指导,忙得脚不沾地的。

  有周玉竹在,周秀兰偶尔还能抽身。但是再多一个周玉莲就没必要了……

  但是周秀兰不知道怎么拒绝,就听到一声中气十足的声音,“秀兰这店那么小,要那么多人做啥?”

  张爱仙听到这声音,脸色就是一白。

  说话的是周老太,周老太跟着俞溪和周老爷子特训,她一直以为自己这把老骨头就要散架了……可谁知道竟然越来越有劲儿……

  她资质不如周老爷子,还没有进入凝气一层,只能算是半只脚踏进凝气期,可是因为俞溪的丹药辅助,所以排出了不少的杂质,整个人看上去就年轻了好几岁。

  年纪渐长之后,女人其实比男人更容易衰老,所以稍稍有一点成效,女人脸上的效果也更加的惊人。

  但是婆婆的声音张爱仙怎么会听错?

  “妈,我,我不是这个意思,也不是逼着小姑子的意思……”

  周老太这目光如炬,盯着张爱仙,她就抬不起头来了,她在心里唾弃自己,可是嘴上却一句话都不敢说。

  在周家,几乎都是周老太说了算,因为周老太和周老爷子年轻的时候感情好,就连家里的饭菜都是周老爷子动手,可见她的地位有多高了。

  自然在子孙晚辈跟前的威望也高一些。

  “那你是啥意思?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心思,玉莲不是一心想上大学吗?这次没考上大不了跟俞溪一样再考一次,我们周家的人可不兴算计别人那一套。”

  张爱仙被婆婆给说的脸青一阵白一阵的,连忙唯唯诺诺的答应了,不过她心里明白,自己的算盘怕是落空了。

  她原本就是想借着周玉竹在这里帮忙这件事情,提出让周玉莲也过来帮忙。

  周秀兰心地善良,想必不会拒绝。

  当然,她也不是没存着比较的心思,如果周玉竹可以,她闺女儿周玉莲凭啥不行?都是亲姑姑,怎么能厚此薄彼呢?

  谁知道竟然被周老太给搅合了……

  第113章

  周老太都说到这个地步了, 张爱仙能说什么?不过说到复读一年,张爱仙觉得不是谁都跟俞溪一样运气那么好。

  但是张爱仙心里其实很清楚,这种事情肯定不能单纯说是运气好,如果说运气好就能从高中都考不上,到连市里的高中学校都抢着要,那谁不想要这样的好运气?

  其实因为俞家有俞溪这样的一个例子在, 所以张爱仙也不是没有想过让自己的女儿也去复读。

  但是周玉莲想都没想就拒绝了。去复读?开什么玩笑?跟那些比自己小的小屁孩一起, 再读一年?周玉莲觉得自己的脸都能丢尽。

  也就是俞溪年纪还小,才初中,初中的小孩子能知道什么?可是她都十八岁了。

  在学校认得很多人,就是小一届的也都认得, 如果让人知道她复读, 那多丢脸!

  在周玉莲看来, 复读就是一件丢人的事情。

  这件事情张爱仙也曾劝过周玉莲, 但是周玉莲自尊心强就是不肯, 那也就作罢了, 所以周玉莲是不可能复读的。

  既然不复读,周家的情况虽然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,如果周玉莲自己的成绩不合格,有哪所大学肯要她?

  没办法,只好跟周玉竹一样出来工作了。

  但是张爱仙现在觉得自己闺女儿这个前途堪忧, 这可咋办呢?周老太在家里还是有很大的权威的。

  张爱仙肯定是不敢再问周秀兰这件事情了。

  所以张爱仙的表情就讪讪的, “妈, 玉莲说她不想再复读一年。”

  “那就自己出去找活儿做,找不到在家里好好待着,我周家少不了她一口饭吃。”

  周老太瞪了张爱仙一眼,张爱仙缩了一下。

  “妈!”周秀兰皱着眉头说道。其实要是别人,周秀兰肯定想都不想就委婉拒绝了,可是这是她娘家的亲大嫂和亲侄女儿,纵然知道她有些毛病,可就是开不了口。

  当然,私心里,周秀兰也不希望周玉莲来。

  这个丫头懒,也那么服管教,说句真心话,跟玉竹那个丫头比差远了。

  可是这话周秀兰不能说。

  所以说实话,周秀兰是不愿意她来的,再说,也是结合实际情况,他们店里,的确不需要第三个人。

  但是周老太说的这话未免也太不给大嫂颜面了,周秀兰还不知道周老太已经跟老爷子一样,都跟着俞溪修行了。

  所以周秀兰也是为了周老太着想。

  她妈一辈子严格了,这年轻的时候还好说,她一辈子精明,就是在家务上面要稍稍欠缺几分。

  可是老了之后还得要依仗两个嫂子孝顺。所以周秀兰不想周老太把张爱仙给得罪了。

  “您少说两句,大嫂这也是为了玉莲,我这小店如果再大一点,玉莲来帮忙也没什么,可是……实在是不需要那么多人……”

  周秀兰歉意的说道,张爱仙心里也明白,自家闺女儿自己看着什么都好,可别人看着那就是一身的毛病。

  可这能怪她吗?她生了三个儿子,就得了这么一个闺女儿,哪能不宠着疼着?张爱仙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对。

  但是她也不是不讲道理的。而且她私心想着,周秀兰家能一下子发迹起来,肯定不是靠着小姑子的这个小店。

  一个小店,撑死了一个月能挣几百块钱,还能置办那么大的一间房子,把孩子们都送到市里去读书?